Composing “Feral” Creative Diary 《返璞歸埜》創作日記

(Scroll right to the bottom to find out the background to this creative diary.) ****************************************** [2025/3/19] 我昨天上午一早坐高鐵去台北,跟衛武營當代樂團的法國號樂手蘇毓婷老師(Tina Su)練習《返璞歸埜》中的法國號聲部。這是我認為是整首曲子裡面最關鍵的聲部之一,並且雖然我自己是吹法國號的(也曾經吹得到不低的水平了),我已經十五年沒有碰我的樂器了,所以我怕我的肌肉記憶有點衰退,導致我寫她的聲部時會有一些想象得不正確的地方了。結果呢,效果都如同我的想象,並且是很好聽的(特別是我寫的許多高音域上的唇顫音(lip trill),是相當不簡單的事情)。她吹得那麼好,甚至我開始懷疑自己原本覺得這個聲部很難的判斷,所以我問她,「這個聲部很難嗎」?她說,「的確是很難的,可是我已經練了不少」。我說,「你讓它聽起來很容易!」是很愉快的一次溝通與練習。 對了,在我創作《返璞歸埜》的過程中,我研究了不同叢林和森林的自然聲景,發現聲景中的各種鳥類和昆蟲各自佔據獨特的音域,並運用特有的節奏形態,使自己的叫聲能在混亂而飽和的聲景中被聽見。我今天晚上在備明天「元宇宙」的跨領域課程的時候才發現,這已經是其他學者曾觀察到的現象,並且它在聲景生態學中具有特定的術語,叫做聲學生態位假說(Acoustic Niche Hypothesis,ANH)。《返璞歸埜》部分的音樂織體構造也採用了該原理,但是我創造出的音樂織體複雜到甚至超出我本人的內聽能力,所以只能等到排練,才能夠真正確認效果是否成功了! [2025/1/7] I’ve ended up with two different programme notes for Feral. One appears in the front matter of the score, and is meant mainly for the conductor to know what I’m getting at. … Continue reading Composing “Feral” Creative Diary 《返璞歸埜》創作日記